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应携手应对疫情引发的经济低迷
中国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要密切合作,制定应对方案,防止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对“一带一路”项目造成严重影响。
当整个世界都被一场50年来从未有过的大流行病吞噬时,全球经济前景显得十分严峻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已经预测,全球经济可能会面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,也远比许多国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保持锁定几个月,把他们大部分的经济活动突然停止。
面对疫情,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在近138个亚非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遭遇阻碍是自然的。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搁置数十亿美元的全球发展政策,也不意味着其他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会排斥中国的发展政策。事实上,一些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建设项目正在重新启动。
例如,“一带一路”旗舰项目——中巴经济走廊各项项目正在建设中。中老铁路于4月下旬在老挝恢复建设。
中国中铁十四局集团最近告诉《环球时报》,其多达19个海外项目已经恢复建设,如果不是完全恢复的话。印尼“一带一路”高铁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。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,今年1 - 2月,中国企业在“一带一路”相关的48个经济体投资27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8.3%。
当前,许多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,封锁、关闭机场和边境。因此,许多飞往中国庆祝新年的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中国工程师和工人还没有回来,导致建筑工程暂停或推迟。在中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,仅在中国就有8.2万多人感染,4633人死亡的情况下,中国政府向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伸出援手,支持他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。目前尚不确定这些国家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,但它们正努力在确保公民安全与重启经济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。重启经济也意味着逐步恢复包括“一带一路”在内的因疫情而停滞不前的开发项目。从长远看,建设项目的完成将为各国带来急需的经济增长,因此,各国完全有理由在疫情后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。
海南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院长梁海明近日写道:“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,这一举措将为促进经济复苏和增长带来新的机遇。”
4月18日,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的一次会议上,中国领导人重申,中国将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作为post-COVID-19复苏措施的一部分,这显示了中国的房屋仍然是一个首要任务以及国内经济的复兴。
有学者认为,疫情发生后,中国面临经济放缓,中国将减少对“一带一路”海外项目的投资,并逐步退出“一带一路”,因为中国经济先是受到中美贸易战的打击,又因新型冠状病毒而进一步放缓。独立研究机构荣鼎咨询最近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,中国国家开发银行、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拥有稳定的资金基础,维持疫情前“一带一路”贷款并不困难。早在疫情爆发前,中国就已减少贷款发放,着力提高债务可持续性,避免“一带一路”项目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项目的整体质量标准。中国没有放慢贷款速度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确保“一带一路”项目的高质量和长期效益上。
中国和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要密切合作,制定应对方案,防止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对“一带一路”项目造成严重影响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归根结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由于经济活动长期受阻,不少国家为实施“一带一路”项目所借债务可能难以偿还。为确保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可持续性,中方应与有关国家密切合作,共同解决债务问题。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提出6年来,中国承担起负责任大国的责任,作出重大调整,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面对疫情,中国更有可能通过促进债务可持续性等措施展现国际领导力。
中国政府已经向“一带一路”疫区国家发出积极的政治和经济信号,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和后勤保障。这只会增强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信心和对中国的倡议。
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完全从疫情中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。但一旦复苏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不仅会继续推进现有项目,还会探索新的合作渠道。